关于我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
时间:2023年10月07日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佚名 浏览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向度,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天下共同、“大一统”、和合文化等内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历来秉持天下大同理念,秉持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如,在疆域上,提出“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经·商颂·玄鸟》),强调一个国家的疆域是由人民开拓出来的,是人民居住生活的地方。在文化上,提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凸显强烈的文化认同内涵。随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演进,“华夷”之别、“华夷”之辨渐渐消解于“天下大同”观念之中,各民族最终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大一统”思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大一统看作“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尚书·尧典》有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表达出强烈的“大一统”诉求。“大一统”是执政者与民众共同趋向的国家理想,指向疆域一统、政治一统、文化一统等多重性的统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和合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和合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国人身体力行的价值准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和合文化提倡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求和谐,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求同一,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的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共有共享的文化,各族人民在天下大同、“大一统”、和合文化等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在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动下,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




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探索解决民族问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考察、分析和解决民族问题,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又要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探索契合时代需求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同时代背景和中心任务,党的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有所不同。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其中就明确提出了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更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能力。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各民族实现互嵌式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