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时间:2023年04月24日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

2023年4月22号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围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自然资源部举办的主场活动聚焦“中国山水工程”,反映我国为全球生态保护修复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去年,“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贵州省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山水工程”位列其中。

位于武陵山区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打造“植被构建、优化林分组成”的生态廊道项目,这也成为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新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印江县紫薇镇核桃塆,地处梵净山西麓。这段时间,就近务工的村民们正忙着在四月底完成最后一批生态廊道树木的种植。在森林覆盖率达到97%的保护区,这些树苗所添的新绿,主要是为了满足仅生存在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生活空间的拓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武陵山生态保护修复印江县技术负责人 余金华

武陵山生态保护修复印江县技术负责人余金华告诉记者,黔金丝猴生活区域内遍布高大乔木,山体另侧物种的分布跟黔金丝猴所在的区域大体相似。我们所在的区域植被比较单一,没有黔金丝猴生活的植被,严重遏制着黔金丝猴往外扩张。通过我们生态廊道的建设,弥补了两个适宜黔金丝猴生活的林业单元中间的空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在梵净山,植被的生长受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和破碎化,而这也成为影响黔金丝猴种群扩张的一大因素。为此,梵净山所处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从今年1月开始生态廊道的建设,通过呈带状地种植供黔金丝猴栖息和捕食的四照花、武当玉兰、风杨等植被,优化林分组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江口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刚

江口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刚告诉记者,传统意义上是以工程项目架桥形成一个廊道,这个廊道是通过运用树木、选择高大乔木,让过道自己生长,达到一定米径过后形成一种天然的廊道。主要的特色就体现在植被的这种诱导,是以梵净山生物多性保护来获得这个项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2021年,贵州省成功申报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在梵净山部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作为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廊道成为梵净山重点推进的新项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铜仁市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与生态修复科科长 邓剑锋

铜仁市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与生态修复科科长邓剑锋告诉记者:“我们请了专家团队,同时结合梵净山管理局多年来对黔金丝猴以及其他野生动物掌握的行性,进行了一个专项调查。最终在梵净山周边部署了7座生态廊道,进行补栽补育,形成一个46公里长的生态廊道带。这个廊道带建成以后,可以拓展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 李海波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李海波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800多只黔金丝猴,它属于灵长类,对人为活动非常敏感。种群内部扩张,最重要的是栖息地,由于我们保护的加强,保护区外围区域也很适合黔金丝猴的生存。建了生态廊道,我们经常监测到黔金丝猴到保护区以外进行活动,对它整体种群的扩大非常有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梵净山生态廊道的实践,是贵州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新缩影。近十年来,贵州着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覆盖率连续增幅、退耕还林面积与石漠化治理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书写中国山水工程的贵州实践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吴月平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吴月平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争取了中央资金48.5亿元,在乌蒙山区、武陵山区,乌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累计修复面积547平方公里、提供就业岗位超过6万个,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接下来,我们将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贵州实践和力量。”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