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团市委 “三个导向”助力“四安家园”品牌创建
时间:2021年01月22日 信息来源:团市委办公室 作者:佚名 浏览量:

团市委 “三个导向”助力“四安家园”品牌创建

近年来,铜仁共青团按照省委、市委关于“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有关部署,紧扣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要求,搭“五桥”建“五家”,聚焦“需求、育人、改革”三个导向,助推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创建,既服务搬迁群众稳定脱贫、融入新环境,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新生活,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生活,又教育引导搬迁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帮助他们更好成长成才,有效推动共青团改革向基层延伸,让团组织更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一个个奋斗梦、家园梦融入了小康梦、中国梦。


需求导向精服务

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群众所急所盼,通过“摸准需要、设计项目、精准服务”三步曲服务搬迁群众。

一是志愿服务暖人心。以楼宇为单位、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团员青年为主体,以积分管理为激励,积极引导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团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部门志愿者+专业社工+社区团员青年”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坚持用“店小二”精神做“飞毛腿”服务,从小处着手,从乘坐电梯、家电使用、乘坐公共、代缴水电,到亲情陪伴、心理疏导、代理家长等,逐一建立项目服务清单,把服务直接延伸到搬迁群众家门口,形成了“跑小青”“春晖爱心超市”“爱心照相馆”“5G+5H”“星火微志愿”“众之梦”“图书漂流计划”“非遗少年说”等品牌项目,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171场次。

二是志智双扶激内力。采取“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爱心积分兑换场所”的形式抓实志智双扶,采取“固定+流动”授课模式,开展扫盲再教育、法律法规、家教家风、职业技能、文明习惯养成等课程,实现搬迁群众“楼上安居、楼下听课”,创造性将“春晖行动”与“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有效融合,创办“春晖爱心超市”“春晖公益银行”“文明储蓄所”等春晖爱心兑换场所,对讲究卫生、孝老爱亲、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志愿服务等行为予以积分奖励,用积分兑换生活物资,引导群众通过学习提升内生动力,用“小积分”引领社区“大文明”。全市建设坚夜校25所,累计开展培训2460课时,培训教育搬迁群众4.9万人次,创办春晖爱心兑换场所17个,兑换积分14.8万分。

三是助学就业解民忧。聚焦青少年学业和青年创业就业,实施“中国茅台·国之栋梁”“习酒·我的大学”“茅台王子·明亮少年”等资助项目,常态化开展“三送”活动 (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同步推进线上招聘与线下培训,组织安置点青年开展厨师、电工、家政、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有效解决了就学难、就业难。全市募集希望工程资金2106.94万元,资助学生15825人;开展“春晖助学”,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资助3000多人;开设“春晖励志班”15个惠及750人。发布就业信息52期,举办招聘会18场,组织1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信息3万多个,帮助400余名青年现场实现就业。开设扶贫车间12个解决就业1350人。发放“青扶贷”贷款216笔5431万元。


育人导向孕希望

牢记为党育人根本任务,实施“青春领航、青青远航、青春护航”三项行动,引领安置点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新的环境更好成长成才、追逐新梦想。

一是青春领航引领成长。聚焦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实践育人和榜样示范,市县联动充实“青年讲师团”,开展政策宣讲、感恩教育、红色教育、家庭教育、脱贫攻坚典型等示范宣讲,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主题团队日、“流动少年宫”进安置点、“新市民·新童言”征集等活动,开展“最美青年”“最美志愿者”“最美好少年”“青年文明之家”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让搬迁青少年学有楷模、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赶有目标。全市开展主题宣讲100余场次,参与人数2万余人,举办各类评选活动20余场,发掘选树先进典型500余名。

二是青春远航陪伴成长。深入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开设舞蹈、音乐、小主持、绘画等“希望小课堂”,探索校地结对、社企合作、部门协同,将高校团委、地方职校、社会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力量充分整合,多途径招募专业志愿者和授课教师,免费提供高质量服务,各个点均形成1至2项兴趣特长培养和素质拓展训练特色项目,让安置点青少年在课余时间有人陪伴、兴趣特长有人指导、感恩奋进有人加油。全市开办希望小课堂61个,招募聘请授课教师及专业志愿者194名,累计授课860课时,服务青少年16000余名。

三是青春护航守护成长。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将新时代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到安置点,依托法官工作站和检察官工作站建立专业法律服务专家团,通过市县联建、高校共建打造心理咨询服务队,设立“心灵驿站”,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维权保障等服务,广泛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关爱行动,引导搬迁青少年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构建大权益维护格局。全市建设新时代12355青少年服务站15个,联合开展“大手拉小手·共度愉快假期”关爱留守儿童、“为了明天·青春护航益起来”法治精神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120余场,惠及青少年6000余名。


发展导向强组织

坚持用“新市民·追梦桥”统筹共青团工作全局,紧紧抓住“服务中心大局、强三性去四化、深化共青团改革”三个着力点,在工作中推进改革、历练队伍、提升能力,让基层团队组织真正建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基层。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做到青少年在哪里团队组织就建到哪里,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纳入管理等方式实现安置点团组织全覆盖,探索以楼栋、网格为单位组建少先队组织,推动春晖社、青年之家等团属组织阵地建设,建设“红领巾成长益站”“红领巾广播站”等平台,大力推进“党团队”“党团社”一体化建设,实现安置点团的组织、工作、作用全覆盖。全市安置点建设团组织124个、青年之家56个、春晖社63个、社区少工委26个、成立少先队大队31个、中队177个、聘请少先队辅导员38名。

二是注重队伍建设强保障。分别专门举办安置点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实施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项目,确保全市所有安置点至少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常驻开展服务,孵化激活安置点青年志愿服务队,将安置点返乡大学生、有志青年礼聘为春晖使者,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综合治理,形成“1个团组织+1个少工委+1个春晖社+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N支队伍”工作队伍体系,让团组织成为安置点青少年见得着、找得到、可依靠的有形力量。全市培训安置点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100余人,成立安置点青年志愿服务队191支、青年突击队92支、青少年专项工作队32支,配备279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三是培育社会组织强手臂。整合团内外力量资源,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孵化池、设立志愿服务保障基金、争取‘活水计划’项目、新时代春晖社建设”四项举措,积极培育团属社会组织延伸工作手臂,建设一支永远不走的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一批开放式、有温度、有实效的新型服务项目,让共青团在队伍、资源、力量上更有保障。联合市移民局建立了124万元的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池,并设立志愿服务保障基金,保障志愿服务组织更加常态、规范、有序运行;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引进“活水计划”项目,增强团属于社会组织的造血功能。探索安置点新时代春晖社建设,推进“党团社”一体化建设,形成“春晖爱心超市”“春晖助脱贫·圆梦微心愿”“99公益日春晖助贫计划”等品牌项目,构建了“党建引领、团建凝聚、春晖社助力”的工作格局。通过团属社会组织的培育,最大限度凝聚了社会资源,协调各类社会资金1100余万元,累计实现“圆梦微心愿”9000多个。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