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沿河县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有关春晖工作讲话精神和团省委有关指示精神,整合资源,成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大学生春晖服务社。依托该服务社创新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积极引导广大沿河籍青年学生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实现思想引领与实践环节的有机衔接,提升春晖品牌影响力。
“加”强领导提站位
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展开,沿河团县委拓宽思路,及早部署,成立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工作小组,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压实责任,通过宣传动员、人才选拔,分类组建社会实践团队。
充分发挥县域内公益组织、志愿队伍“行于细微处,益在无形中”的作用。组建一支200余人规模的社会实践队伍,围绕帮助家乡解决社会救济、捐资助学、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问题开展实践工作。在2022年春节期间,团县委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暖冬行动”“扬帆计划”等寒假志愿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到各乡镇(街道)政策宣传引导、疫情排查、站点值班工作中,成为基层一线的生力军、突击队。
“减”少短板强机制
针对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短板弱项问题及志愿服务者反馈问题,建立问题清单,逐一解决。尤其是在选人用人方面,严格按照“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切实做好志愿者岗前培训工作。培训合格后,再根据每位志愿者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进行分类派遣,确保社会实践队伍能够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
同时,按照“一个主题、多个课题”的要求,按需设项、据项组队,畅通育人机制。充分挖掘乡镇(街道)特点,指导社员、志愿者深入各服务点开展活动,重点培养其集体意识、乡土情怀;充分利用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遗址等周边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实地学习、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教育,扩展志愿者视野,培养人文情怀与爱国精神。在淇滩镇腊园小学,团县委发起党史宣讲、科普宣讲暨“心系家乡·回报故土”爱心捐赠活动,志愿者们通过向小朋友们讲述“红色故事”,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会后,还为现场学生发放装满学习生活体育用品的爱心包,鼓励每一位小朋友要好好学习。
“乘”法效应惠群众
在实践阶段,借助大学生春晖社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选题、做文章,不断拓展实践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的内涵、服务社会能力。
根据本年度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列出若干实践活动清单,供志愿者选择。在“青春烛梦·爱心护航”假期支教活动中,组建5支支教队伍,先后赴沿河塘坝镇、洪渡镇、土地坳镇和淇滩镇等17个乡镇(街道)开展支教活动,直接受益学生、留守未成年人达4500余人;在2022年春节前夕发起的“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主题活动,邀请沿河文联、书法家协会代表在沿河风雨桥、淇滩镇等地开展迎新送春联活动,将文化送到万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沿河第二中学,还组织召开了沿河自治县“拼三载春秋·搏一生无悔”高考经验交流会。现场,志愿者们针对各高校专业招生要求、课程设计、学校评价等多方面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为备战高考的学子传授高考高分经验、答题技巧。
“除”去骄躁强作风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人生。团县委始终坚持引导年轻志愿者“除”去骄躁之气,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立足本县实际,一方面,从全县广大优秀团干部、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年创业者、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中遴选组建“青年宣讲团”“志愿者宣讲团”和“红领巾宣讲团”队伍,深入社区、校园、农村等广泛开展宣讲,切实引导广大青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开展“青年大学习·一起学党史”网上主题团课,覆盖全县团员青年,每期参学人数3200人以上,让青少年在学习中更好地汲取百年党史中的精神力量,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持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成绩。
分享按钮 |